logo
  • 栏目频道
河北外国语学院用75个语种搭建“一带一路”国际金桥
作者:
来源:
发布时间:2024-03-04 22:14:47
访问量:120

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表示,“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,是借鉴古丝绸之路,以互联互通为主线,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,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,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,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。”

10年前,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重大倡议,掀开了中国和世界发展新的一页。
10年后的今天,中方愿同各方深化“一带一路”合作伙伴关系,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,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。
习近平主席强调,“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,是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最重要的力量源泉。自2013年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正式提出,河北外国语学院俯首十年,在国际化语言人才培养上真抓实干,如今十年已过,学校“一带一路”教育行动结出了丰硕成果,为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国际化语言人才,民间交流、国家交往、民心互通贡献了河外应有的人才和智力支持。
一、搭建多元化平台,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提供智力支持

十年来,学校先后引进海外特聘教授16名,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语言人才培养项目专员19名,“一带一路”国家非通用语种外国专家93名,累计在校外籍专家223人,外国院士10名,学校也被河北省政府评为河北省引才引智十佳单位。

河北外国语学院还搭建了河北省翻译学会、河北省环球国际经济文化社会研究院、河北省外国院士工作站、河北省国际高端人才交流协会、河北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、河外侨联等多个科研与合作平台,成立了“一带一路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研究院,搭建多元化平台,为“一带一路”研究提供广阔空间。

2020年3月21日,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外外国专家回信,肯定了当时学校9名院士、221名外国专家作出的努力与贡献,勉励师生:“继续为增进中外友谊不断贡献力量。”

二、培育非通用语种3万人,成为语言服务主力军

河北外国语学院制定了“世界语言发展工程”。自2013年起每年自筹经费3200万元,为全校同学免费开设小语种课程。十年来,学校累计投入3.2亿元,建设了75个语种,语种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,语种覆盖世界五大洲181个国家的官方语言,其中包括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所有国家的官方语言,不断为国家输送非通用语种人才。

为顺应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学校大刀阔斧推进教学改革。在专业建设上,实施1+2模式,即“专业+英语+小语种”,在课程设置上对接国际前沿标准的需要,让学生学习国际规则、掌握国际规则、运用国际规则。

截至目前,累计培育七届具有语言特色的毕业生近3万人是河北省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基地,国家援非、援拉工作外语人才支撑基地,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多语种翻译选拔基地,已经成为了省内外相关单位及高端会议语言服务主力军。

三、加强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,在互利共赢中开拓新局面
作为一所地方性、应用型、全球化的本科外国语大学,河北外国语学院不断加强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合作,目前已与世界82个国家的407所国际知名大学开展着本硕博层次学历晋升、科研项目、产教融合等多元化合作与交流,合作大学数量位居全国民办高校第一位,呈现出鲜明的国际化、应用型办学特色。
学校还与37个国家驻华使馆、国际组织、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。受邀参加35个国家驻华大使馆组织的外事活动50余次,先后有17个国家驻华大使、参赞以及100余所合作大学的校长、教授、专家来校交流访问,并进行文化交流和学术讲座。
河北外国语学院还积极为推动省会石家庄市“走出去”助力,促成石家庄市与多米尼加共和国圣克里斯托瓦尔市、巴西伊瓜苏市等5个国家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。

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习近平主席强调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源自中国,但属于世界。中国秉持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,用开放的胸襟,为世界联动发展注入澎湃动力。

十年励精图治,十年砥砺前行。河北外国语学院用“语言”沟通世界,用“语言”融通中外,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,为“一带一路”培养了大批优秀语言人才。未来,河北外国语学院将继续砥砺奋进,用实际行动继续助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向深水区挺进,为实现世界现代化贡献力量。


<返回上一页

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好友 分享到QQ空间 复制链接